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我的2013年






我的2013年...

2013
年真的是大變動的一年,除了我個人的行程到處跑之外,也意外的多了幾個難得經驗,菜鳥出書、上電視及廣播電台,這些還是一樣都不在我的意料之間,在我的生命留下精彩的好幾頁。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結冰...

結冰
在這樣的季節裡,台灣民眾難得一見的奇景,很有趣…..

冬季時間裡(約12月~1月)大陸的部份網路業者對於北方區域(如:東北),液體商品及玻璃瓶商品是不接受訂單的。
部份賣家會開始公告:
東北開始大雪了啊,玻璃瓶/化妝水等的東東將開始不發東北了哦,以往經驗發過去會結冰甚至瓶子會破裂

圖片均來自大陸地區網友的微博分享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爛新聞:使用護唇膏小心 天然自製佳&油油亮亮 真能保妳閃閃動人?


爛新聞:使用護唇膏小心 天然自製佳&油油亮亮 真能保妳閃閃動人?

相信大家都看到今天消基會所發佈的新聞了(http://www.consumers.org.tw/unit412.aspx?id=1754



我個人認為,就自從我開始寫Blog開始,只要是消基會發佈與化粧品行業有關的新聞,幾乎都毫無專業性可言。不知道在其他領域上也是如此沒水準嗎

以最常見的化粧品防腐劑來說,這麼多年了,消基會從都不去做功課,也不去問問微生物專家與化妝品專業人士,老是在網路謠言中大做文章。

除經常拿防腐劑來亂開刀外,今天又拿礦物油脂來大肆渲染,這根本就毫無科學道德及失德。

當你們大聲說石化提煉的礦物油脂不好時,你們知道嗎?常見的皮膚外用的親水軟膏就是拿凡士林當基劑,各大醫院中,對皮膚外傷處理時,有時候會塗上或覆蓋凡士林嗎?

不要拿著消基會的招牌,亂發新聞不求證,寫這種毫無專業水準的文章

化粧品並不是直接把石油就拿來使用,不要做一個不識字又沒衛生的人,虧你們還有一堆化學專家,難道你們搞不清楚無論是任何物質都有分純度及使用目的嗎?不知道接觸量或暴露量及累積量等等,都是評估風險的因素嗎?

『德國最權威的產品評鑑機構Stiftung Warentest<<< 抱歉喔~ 這是蝦餃? 拜託拿FDA或歐盟官方來支持好嗎? 『消費者雜誌Öko-Test<<<這個就更沒聽過了

我只知道這幾天TFDA發公告說:『且經查礦脂(Petrolatum)、桂皮酸鹽(Octinoate)、對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paraben)等成分在歐美日等國並未禁止使用於化粧品中。甚者精煉石蠟也可用於食品及口服藥品中,消費者無須過度擔心。』http://www.fda.gov.tw/TC/siteListContent.aspx?sid=2413&id=8478&chk=3e9f0d67-473d-444e-b137-9d16eee4155d&param=pn%3d1%26sid%3d2413

TFDA為什麼要突然發這個公告?這就是在打你消基會的臉,TFDA就是跟你們說:你們是笨蛋,聽懂了嗎?

護唇膏或口紅裡該不該防曬劑?與安不安全?這個問題我沒意見,因為事實上嘴唇皮膚與其它部位構造不同,經皮吸收性較好,因此有部份的人擔心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可以討論,但是目前來說,普遍認為是安全的。

每次看到你們在批判PARABEN時,我就覺得你們應該是江郎才盡了,老狗變不出新把戲了,有種的去跟國家申請大型研究計畫,正式的去研究PARABEN對人體的傷害,不要老是拿網路文章來發揮,不管是美國的FDA、歐盟、日本、中國藥監局及台灣TFDA,都再三強調,以目前的數據來看,PARABEN並不是一個致癌因子,且用於皮膚外用上是很安全的防腐劑。

有種你們就去研究啊~ PAPER~

『如果看不懂複雜的成分表怎麼辦?那就乾脆選擇完全不含礦物油、防腐劑和化學防晒劑的天然護唇膏來使用。而天然物質也由於結構與皮膚成分相近,故能提供較佳的保養及安全性。』<<<請告訴我哪一種天然物質是與皮膚成分相近的?

還有這是哪個白癡教你們的蠢方法?
『只要將蜂蠟與食用油以91的比例加熱互融,冷卻一天後即可』
90%BEESWAX做成的產品需要冷卻一天嗎?還有這做起來能用嗎?
TMD你們到底有沒有親自做來用啊?隨便上網抓幾個DIY護唇膏的配方也不會這麼糟….

最後
你們無的放矢,發這篇爛新聞讓業者受害是有何居心?合法的廠商、合法的成份,通通被你們汙名化,人家不用生活過日子嗎?廠商沒繳稅嗎?

可惡,真的是生雞蛋沒有,只會拉雞屎。



小雞會要大家自己做天然護唇膏, 還開了一個很白癡的配方, 為了證實小雞會是笨蛋, 所以我就親自做給笨蛋看....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新聞議題討論:MI/MCI化粧品用防腐劑也該死?



新聞議題討論:MI/MCI化粧品用防腐劑也該死?

好了原本我以為當鴕鳥,這件事就會像煙一樣的消失了,沒想到今天蘋果日報還是以頭版的方式來報導這個『新聞』

這真的是新聞嗎?
其實早在幾個月前,香港的新聞媒體就開始報導了,所以這根本不是新聞,所以呢,因此台灣衛生福利部(前衛生署)已經在今年的918日時,就已經先發過一次新聞了,其內容如下:另風險評估結果顯示,該成分在兔子眼睛刺激性試驗無症狀顯現,人類貼片試驗也幾乎沒有過敏反應,綜合皮膚急性毒性、黏膜刺激性或敏感性等各方面評估,風險程度低,且截至目前為止,我國亦未曾接獲消費者發生不良反應之案例。


所以今天台灣衛福部又再次針對此"舊聞"公告一次

我國化桩品MI/MCI防腐劑之管理規定【發布日期:2013-11-18】: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

報載Methylisothiazolinone (MI)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with Methylisothiazolinone)(MCI)是化粧品中常添加之防腐劑,容易刺激皮膚並引起過敏反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為保障消費者使用化桩品安全,以及使業者有所依循,業已蒐集彙整防腐劑相關資料,提本署化粧品衛生管理諮議會進行安全評估,有關MI/MCI結論為;MI使用限量為0.01%(且不得使用於接觸黏膜部位產品) MCI使用限量為0.0015%(使用於沖洗掉產品,限量0.1%)

另風險評估結果顯示,該成分在兔子眼睛刺激性試驗無症狀顯現,綜合皮膚急性毒性、黏膜刺激性或敏感性等各方面評估,風險程度低,且截至目前為止,我國亦未曾接獲消費者發生不良反應之案例。

食品藥物管理署對於化粧品管理,一向均採取嚴格的上市產品安全監測措施,除繼續加強督導地方衛生機關取締不法化粧品外,亦請民眾協同監督檢舉非法,並可透過本署網頁便民專區為民服務信箱及消保服務專線02-2787-8080,以供民眾檢舉及諮詢。民眾如因購用的化粧品發現有不良品或不良反應發生時,可通報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建置的「全國化粧品不良品通報系統」,網址:http://cosmetic-recall.fda.gov.tw,通報專線:02-2396-0100http://www.fda.gov.tw/TC/siteListContent.aspx?sid=2413&id=8421&chk=e06d62bc-5ab9-4d6a-91dd-7252681ae244&param=pn%3d1%26sid%3d2413

這樣的發展,根本就不是理性的新聞...MCIMI的過敏實驗很容易做,Patch test是一個很容易的方式,只要拿到純防腐劑,用國際上的最高限制濃度來進行,就可以知道是否有那麼高的過敏機率了?

PARABEN不能用MCIMI又被放大宣染,不然改天來寫一篇所有防腐劑的副作用及公佈MSDS上的資料好了,讓大家都沒東西用,這樣就可以早日實現"無添加"的世界了....,防腐劑的重點應該放在"添加使用濃度"及"限制可添加入的產品"

好了現在又有一堆廠商又開始跳出來說自己家的產品最天然,不含防腐劑了.....

最好大家都天然,都不含防腐劑......

所以是,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應該要先讓子彈飛一會,不必聞雞起舞,這樣的新聞當笑話看看就好。

還有~那個肖雞會的人你痛批蝦餃啊?根本沒去作功課我從來沒看過衛福部效率那麼好的今天才曝光的新聞在今天上午10點前就已經發公告打你的臉了什麼肖雞會一點專業性都沒有



我認為確實有一些消費者在使用化粧品會發生不適的情況但沒有在有系統的專業評測下根本沒有人有辦法去幫你找出過敏物質就算是皮膚科醫生也一樣沒有純物質沒有時間沒有場地沒有系統整合更重要的是沒有錢讓鬼推磨誰都無法精準的說到底是什麼東西過敏當然例如含有果酸成份的產品是可以預先懷疑的成份





其他專業人士的第一時間對此新聞的回應:

皮膚專科醫師蔡昌霖
「《蘋果》調查 5成洗潤髮品 竟含濕疹元兇」

Dino的個人看法:
(1) 勿緊張。因為並非人人都會對MI/MCI過敏,手上有這些產品的人,如果你一直使用以來都沒問題,那也沒理由因為別人會過敏而停;畢竟會不會對某成份過敏,先天體質是很重要的因素,你應該不會因為聽說有很多過敏體質的人喝酒、吃蝦、喝牛奶、吃蛋白會過敏,而自己就不碰這些東西;別人家的過敏小朋友喝水解蛋白奶粉,我家小朋友也要喝?當然不是,我家小朋友需不需要喝水解蛋白奶粉得要看他的情況需不需要。關鍵是:「自己」會不會對這些過敏、而不是「別人」會不會對這些過敏;要想了解自己會不會,講實在最簡單的方試式就是試試看才知道而不是靠間接的抽過敏原檢查來告訴你。

(2) 不論怎麼換保養品都還是常常容易過敏的人,應該要找皮膚科裡的「接觸性皮膚炎」門診作「貼膚測試」,再針對測出的結果去避開會過敏的成份。

(3)不是只要成份表裡有列MI/MCI,這個產品就不好;再提一次,如果你本身是不會對MI/MCI過敏的人,實在沒有理由避開。一罐產品好不好,需要看最終產品在皮膚上的整體表現;要單憑成份表裡眾多成份裡的某一成份看這罐產品好不好,實在太過武斷。要判斷一個人好不好,會只單單因為對方會抽煙喝酒這一點就否決掉一個人嗎?

(4)如果剛好對某種產品過敏,裡面又剛好有加MI/MCI,那麼就一定是MI/MCI讓我過敏?當然不是,成份表裡每一個成份都有可能。就算真的是對MI/MCI過敏,但這也跟產品裡面添加MI/MCI的量、配方、與最終滲入量有關。

(5)門診的經驗裡,使用完某罐產品後皮膚發生不適,不見得完全是產品的問題,也有很多時候是用量、頻率、使用方法不適當造成的。

(6) 要不要選用含不含MI/MCI的產品,是個人選擇上的自由;用了不會過敏卻因為報紙說有人會過敏而避開,這個講實在,也是個人的自由,自己過得開心爽快就好,不需要在意別人。


張麗卿老師的評論
張老師美妝踢館
【防腐劑,真的很嚇人?】
開門見山的說:「如果揭發化妝品的黑暗面,只能在防腐劑上吵冷飯,那只顯得媒體無能、民眾無知。」
今年七月、九月都上過版面的防腐劑MIT,今天十一月,再次上新聞。但每兩個月一爆的新聞內容,如出一轍!了無新意。

防腐劑的毒性危害,與『種類』有關,更與『加量』有關。
台灣頒佈的防腐劑有45種,同時也允許目前通行使用在歐美日等國家的防腐劑(但我國未公告者)。MIT這個防腐劑,目前被討論的是引起皮膚刺激濕疹等現象,這幾乎是可以理解與預期的結果。

但為什麼先進大國會允許用MIT呢?
大家應該還記得歐盟開了很多次會議,計畫要將paraben從防腐劑的可用名單上除名,然後呢?就不加防腐劑了嗎?當然不是!各大品牌就只好尋尋覓覓哪些替代的防腐劑比較「不毒」。

於是在美國和歐洲最多品牌選擇MIT來代替paraben苯甲酸酯。各國的監管機構也都認定為MIT較為安全和低毒。





邱品齊醫生的回應
最近在網路上有一篇新聞提到,化妝品中含有的防腐劑MI以及MCI / MI複合物有安全上的問題,會造成皮膚過敏相當危險,並在新聞中點名很多品牌的產品都有添加這類成分,感覺又像是某些黑心商品再現,但如果理性來看待的話其實這根本不是黑心成分的問題,而是化妝品成分,毒理面以及臨床面的觀點不同所致,這問題是可以藉由科學來尋求共識解決,並不需要搞到大家終日人心惶惶不得安寧。

在新聞中提到國外提出呼籲的單位指的是「英國皮膚科醫生協會」,因為它們發現近年來在英國臨床上接觸性皮膚炎案例中,對於,MIMCI/MI複合物過敏的發生率有大大增加的趨勢,其貼膚測試的濃度標準MI 2000ppm是化妝品限量濃度的20倍,MCI/MI複合物為200ppm是化妝品限量濃度的13.33倍。

在這邊需要說明的是臨床上為了確定接觸性皮膚炎患者的過敏原,所測試的成分濃度都會比一般接觸到的濃度來得高,這樣才可以減少漏網之魚的狀況,但卻有可能造成過度誘發偽陽性的情形。




宋奉宜醫生的評論:

台灣的東森新聞更誇張,直接就是這樣的標題:6成含過敏、濕疹原。低敏「嬰幼兒洗浴品」唬很大

我想談,第一項:

各位朋友,經過這幾十年的努力,除了少數比較誇張的狀態(人類再也阻擋不了肌膚監測了!從「佳麗寶白斑事件」談毒理/藥理劑量概念),沒有一家合乎水準的保養品公司會犯「放入容易引起過敏的成分」這種蠢事——假設您是一家年營收新台幣500億元的保養品公司總裁(CEO),您願意製造的產品是「非常有效,但是容易過敏」?還是寧可選擇「效果一般,從來不引起過敏」?

因此現代的肌膚敏感不應該討論「加了什麼」,應該更謹慎地注重「加了多少」。俗話地說,就是「討論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安全,『白飯還是糖水比較危險?』是個假議題。真正應該討論的是:『一餐吃十碗飯比喝5mL糖水更危險』或者『一餐喝1000mL純蜂蜜比半碗白飯糖分更多,高血糖昏迷風險更高』」。

翻譯成5047先生的意思,就是:「重點應該放在『添加使用濃度』及『限制可添加入的產品』(清洗型產品接觸皮膚時間較短,傷害累積可能性不高。保養型產品黏著在臉上,添加劑量應該要更低)

翻譯成與張麗卿老師的意思,就是:「集中選擇添加的結果,讓濃度提高了,過敏現象自然就多了」(雖然MI相對安全;但是這個也添加MI,那個也添加MI。累積之後總劑量太高,才出現這個『MI敏感』的新聞)

翻譯成毒理學(或藥理學)的科學意思,就是:毒性(或傷害),永遠與劑量有關!離開劑量談毒性,不過是愚蠢的新聞!

我想談,第二項:

雖然東森這個6成含過敏、濕疹原。低敏「嬰幼兒洗浴品」唬很大標題離譜了些。但是從這個標題各位可以發現,如同我一直質疑的:「現在那麼多『敏感肌專用』、『抗敏感護膚品』,它們如此宣稱的科學依據在哪裡?」

各位花大錢,無比期望的「運用抗敏感保養品,珍惜對待敏感肌膚」,會不會反而是敏感肌膚的壓力來源?廠商們如何「為各為避免這個風險」?

身為醫師,我當然要提供實際的作法:

生物(細胞)的本性很簡單:無論您理解的是「毒藥」還是「致毒劑量」。細胞能承受,就繼續繁榮。細胞不能承受,就會逐漸凋亡。因此上述這些文謅謅的描述,最簡單的結論就是:「對終端產品長期監測,反覆對照。如果使用後逐漸凋亡,就是壞東西/過量。如果使用後逐漸繁榮,就是好東西/適量」。

原文網址:http://www.abskintw.com/home/article_detail/2108?bsh_bid=31242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