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乳化劑(界面活性劑或表面活性劑)有毒?

網路上的謠言非常多,許多似是而非的偽科學充斥在各行各業,讓許多消費者一頭霧水被呼弄….

最近有人在提倡不要使用含有乳化劑的化粧品,說乳化劑不好,會破壞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保護效果,導致更多有害物質會進入皮膚內

這樣的說法很嚇人,但事實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這一個很典型兩性分子(Amphiphile)圖,圓的那一端是親水特性,波折狀的一端,則是親油特性,其實這樣的物質大自然界中就會存在,例如:磷脂質(Phospholipid)、卵磷脂(Lecithin)、皂素(Saponin)或糖脂類(Glycolipid)等等相當多,各位可以自己Google一下『天然界面活性劑』或『天然表面活性劑』,所以界面活性劑並不是一種憑空捏造出來的人工合成物。
磷脂質(Phospholipid

由於界面活性劑同時親油及親水的特性,很快的就被人類發現,可以用來解決油水不相容的特性,最常見的就是在做沙拉醬(Salad dressing)時,添加了蛋黃,讓原本油水不相容液體,變成乳霜狀,當中就是乳化劑就是蛋黃中的卵磷脂,而且人類也發現,有些植物的汁液,拿來跟水混合後會起泡,可以清潔汙垢,其原因就是這些植物汁液中含有植物皂素,可以被拿來做為清潔用的天然界面活性劑,甚至人類也無意中發現可以自己合成界面活性劑,可以用來洗滌清潔,也可以用來作為乳化劑乳化油水,製作出乳霜來塗抹在皮膚上,發揮保濕保護皮膚的作用前者是肥皂,後者是雪花膏






寫到這裡,各位沒有發現,我一下說乳化劑?一下又說是界面活性劑?難道是精神異常嗎?還是老番顛?

當然不是我有問題,事實上很多人也常常會被乳化劑、界面活性劑及表面活性劑搞混,事實上它們都是指同一型的物質,也就是說其性質必須同時具有親油及親水功能的物質,只是根據用途的不同,會給它一個特別稱呼,例如被運用做為乳化作用時,就稱為乳化劑,當被用來作為溶解、分散、起泡或清潔時,就會被稱為界面活性劑,當然它們彼此之間也可以透過其親油及親水特性之不同例如HLB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值的不同,被歸類為乳化劑或界面活性劑,另外也由於台灣與大陸的用語習慣不同,大陸則會將界面活性劑稱為:表面活性劑,但實際上對於專門研究界面科學的專家來說,界面活性劑與表面活性劑,又可以被認定是不同用途,是有區別的,不過一般來說,是不太需要這麼在意,反正能理解就好。




正因為它們彼此之間的親油或親水能力的不同,被人們運用在不同的領域,所以人類並沒有拿蛋黃來洗澡,因為卵磷脂並沒有辦法溶於水,你也會發現人類也沒有拿植物汁液來做沙拉醬,因為它們沒有辦法抓住太多的油。

從蛋黃及植物皂素的舉例說明,各位就可以理解到,雖然蛋黃中的卵磷脂與植物皂素,都被稱為界面活性劑,但因為彼此的理化性質不同,對於親油與親水能力效果也就有所差異,所以彼此的作用也非常分明,因此適當的選擇界面活性劑就非常重要。

因此市面上常見的界面活性劑可分成四種,1.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 2.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 3.兩性型界面活性劑 4.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一般民眾可能對這四種名詞不太理解,就暫時先理解成1.只具有負極型磁鐵 2只具有正極型磁鐵 3.同時具有正負極的磁鐵 4.不會被磁鐵吸住的金屬),這四種界面活性劑,常見於下列產品中....

1.     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各式清潔用品、各式乳霜(乳液)
2.     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洗潤護髮產品、衣物柔軟精
3.     兩性型界面活性劑:各式清潔用品
4.     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各式乳霜(乳液)、各式清潔用品
(具體的使用情況,還可以依照其理化特性,做不同的運用及延伸,這只是一般粗略介紹)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界面活性劑的刺激性大小,從高至低的排列,分別是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兩性型界面活性劑>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

界面活性劑的簡介,我寫到這邊就好,因為光是簡介就可能寫上三大篇都寫不完,所以大家稍微有概念就好了,本篇的重點要放在到底界面活性劑安不安全?

那一些嚇人的文章都是這樣說的:界面活性劑會破壞細胞膜,導致細胞死亡,或者是界面活性劑或破壞皮脂膜,使皮膚失去保護層。但事實上這樣的說法,是利用魚目混珠的方式,來恐嚇消費者,達到行銷的目的,這是在欺騙不知情的民眾。

首先日常生活中,界面活性劑或直接接觸細胞的機會實在有限,可能只有刷牙時才會短暫接觸到口腔內、不小心進到眼睛內時或者不小心吸入鼻腔內等,否則一般情況下,根本不會有機會可以殺死細胞,除非有外傷,導致皮膚破損,否則都會被擋在皮膚外,接觸不到體內,況且除了不小心接觸到眼睛或鼻腔引發的刺激感不舒服外,請問還有誰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因為接觸到界面活性劑,而導致嚴重傷害呢?或大量細胞死亡呢?而且都刷牙刷那麼久了,有醫學報導指出長期使用牙膏刷牙會導致什麼嚴重副作用嗎?顯然並沒有。

關於界面活性劑會破壞細胞膜導致細胞死亡的說法,都是斷章取義自細胞實驗的一小段章節,實驗中讓界面活性劑直接細胞接觸,因為界面活性劑會破壞細胞膜,導致細胞破裂死亡,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就好像用刀子插進皮膚,皮膚會破是一樣的道理,這樣的實驗就直指界面活性劑有毒,實在不公平,就算你直接把食鹽丟進這樣的細胞實驗中,細胞也會死給你看,難道食鹽也應該要禁止食用?甚至你任意把果汁倒進這樣的細胞實驗中,細胞都會死給你看。

再來是破壞皮脂膜,使皮膚失去保護層?我想大家都知道人類皮膚天天都會分泌皮脂,形成皮脂膜來保護皮膚,只是每個人的分泌速度及分泌量的不同,由於皮脂膜在皮膚的表面會吸附污垢或細菌,因此我們需要透過洗澡清潔來移除,讓皮膚重新分泌皮脂來保護皮膚,因此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擔心皮脂被洗去,而失去保護,更何況我們需要保持清潔衛生,來維持身體及皮膚健康,因此適當的清潔皮膚,讓皮膚重新分泌皮脂是必須的。(然而有些人的皮脂分泌量是不太足夠的,所以才會有人建議,應減少清潔次數、縮短清潔時的時間及減少清潔品的用量,不要讓皮膚洗得太乾淨,同時清潔完後,可以適當塗抹油脂或乳霜乳液,來保護皮膚。)

所以不能用這兩個例子就來指控界面活性劑有毒,這是錯誤的,因為前面兩個說界面活性劑有毒的例子,都是屬於HLB值較高的等級,因此很容易就可以洗去皮脂膜或汙垢,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電荷作用,也很容易破壞細胞膜,與一般乳霜乳液所使用的乳化劑,有點差距,根本就是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亂七八糟。

更何況我們所使用的注射藥物,也會添加界面活性劑或乳化劑,讓一些油性藥物可以順利被注射進入人體,假如界面活性劑這麼毒?那醫生怎麼敢使用這類藥物???而且平時我們吃的冰淇淋內也都會添加乳化劑。所以正確的資訊是:根據用途目的之不同,選擇理化作用及質量不同的界面活性劑或乳化劑,以達到目的,並確保安全。



更何況乳化劑與界面活性劑還是有區別的,在乳霜或乳液中,所使用的乳化劑,不太有去脂力,所以不會發生移除皮脂膜,同時乳霜或乳液並不是塗抹後,馬上洗掉移除,反而洗完澡後或皮膚過乾時,適當擦點乳霜或乳液還能保護皮膚,發揮保濕作用。

那麼為什麼需要用到乳化劑呢?
首先因為塗抹油脂在皮膚上,雖然可以保濕、柔軟皮膚,但是難免黏膩不舒服,也不透氣,清洗不易,因此透過乳化作用,讓油脂被切成細小型態,這樣塗抹起來才會舒適透氣,也方便清洗。

另一方面,在適當合理的用量下,可以降低皮膚屏障作用,讓有效活性物,增加進入皮膚內之機會,發揮作用,運用界面活性劑特性,把藥物帶入皮膚內,可是非常重要的經皮吸收技術,不是像那些不懂的人,只會妖魔化界面活性劑。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型的界面活性劑或乳化劑被開發上市,除了強調有機及環保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新型的產品對皮膚的作用更為溫和安全,即使是刻意大量及長時間覆蓋在皮膚上,都不太會引起皮膚不適,因此不需要被那些文章所恐嚇。

況且皮膚保濕是一件非常複雜的技術,不是單單用油或用水,就可以達到目的,基本上年齡、膚質、環境氣候及生活習慣等,都需要因個案不同,做不同的搭配,角質層中含有10~30%的水分,因此適當提供水分給角質層,使角質層可以濕潤膨脹,這樣才能發揮良好保護及保濕效果。

那麼乳化劑是否引起皮膚不適呢?否也會讓防腐劑或其它物質進入皮膚內呢?

是的,一直以來有不少研究指出,很多皮膚科醫生觀察到,一些長期使用皮膚外用藥膏的患者,會引發皮膚炎或過敏,因此也建議一些皮膚外用藥膏可以改成凝膠配方,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但也不必如此恐慌,因為藥膏需要考慮到讓藥物可以快速有效的進入皮膚發揮作用,運用的手段不止只是乳化劑而已,還有其它物質來做為助滲透劑例如:多元醇),所以引起的副作用可能是多種物質干擾了皮膚屏障功能,讓物質進入皮膚內的副作用,當然也包含了防腐劑,所以有些人會對部分防腐劑產生敏感刺激現象,然而這是藥膏,藥膏會經過很多反覆的科學驗證,來證實確實可以將藥物送進皮膚內,所以副作用可能會較明顯。

化粧品方面則因為透過科學的研究,一般都是會選擇較溫和的非離子型乳化劑,雖然還是有些人會因為乳化劑的關係,導致其它物質進入皮膚而發生刺激過敏,但整體來說還是相當安全,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案例,而且前面也提到了,部分的乳化劑都還能吃及乳化藥物注射到體內。

那防腐劑會進入皮膚怎麼辦?化粧品或藥膏的內的防腐劑,並不是無限制的添加,了不起最多含量1%,假設全臉塗抹10g乳霜或藥膏,又假設那麼順利,一段時間後,全部都被皮膚吸收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真相是不一定都會被吸收,而且吸收的速度也沒想像的快),最多也就0.1g被吸收,這0.1g的防腐劑,根本在體內干擾不了什麼作用,因為在體內會被稀釋、分解、代謝及排出體外,根本不需要擔心,真正會造成健康危害的防腐劑,會很快的就被禁用於化粧品(例如:甲醛),更何況一些常見的化粧品防腐劑,也都可以被用於食品及藥品,直接口服都安全了,因此外用上更不需要擔心。

另外有人也提到,因為純油脂沒有水分,不需要添加防腐劑,自然就可以減少防腐劑進入皮膚的機會,所以他們主張油水分離保養,先使用水性保濕劑或精華液後,再使用純油脂………..,不過他們自己說的話好像忘記一樣,前面提到『因為純油脂沒有水分,不需要添加防腐劑』,那先使用水性的保溼劑或精華液難道就沒有添加防腐劑?難道這樣就不會防腐劑就不會被皮膚吸收?還是???

最後還是我經常重複提到的,化粧品原料機基本上是必須做各種安全性評估,就算是最新的原料,不能做動物實驗,依然有替代實驗或參考資料可以評估,因此都會具有一定安全性。


任何物質要談毒性,都必須要先討論是否合理被使用?每次被接觸使用的濃度有多少?會不會進入皮膚?要花多久的時間才會進入皮膚?進入皮膚的濃度有多少?假設進入皮膚後,可以被分解代謝嗎?或者有害嗎?這些都必須要一起討論才有意義,只單看一兩個點,根本就沒有意義。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