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黑科技:膠束水Micellar Water


黑科技:膠束水Micellar Water



膠束水產品這一兩年是很多品牌在主打的訴求,主要都在強調溫和不刺激,使用後無需再使用清水沖洗,因此我們可以透過googel搜尋中英文關鍵字,發現到其實在市場上是挺熱門的,只是在台灣並沒有特別引起風潮。









廠商也會這樣介紹膠束水產品


































所以消費者就越看越神奇了,果然是越看不懂的名詞越厲害,甚至一些消費者開始懷疑自己化妝檯前的卸妝水(液)是不是該換新了?

膠束一詞,並不是最近才被發明運用的,膠束的英文名稱是:micelle,台灣因為翻譯上的不同,所以我們比較少聽見膠束,因為我們稱:微胞。

2007年時『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昨公布市售洗衣粉(精)抽檢結果,發現三成三受檢產品的界面活性劑(去污劑)含量未達一成五國家標準,洗衣服不易洗乾淨。』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這個新聞?


當時就是測量這些產品是否達到臨界微胞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因為界面活性劑濃度不足時,界面活性劑在水中就無法形成結構完整穩定的型態,這樣清潔力就會不足,會洗不乾淨,所以一般市售的洗衣產品,會告訴你,多少水量加多少清潔產品就可以了,這個原因在此(這是經過科學計算的),因此洗衣服時,千萬不要為了省錢,隨便加一點,以為有加清潔劑就好,其實那是洗安慰的,當然也不能加太多,那樣就會需要更多的清水來清洗,如果沒有洗乾淨,殘留在衣物上是有可能會刺激皮膚的。

那麼我們就繼續回到膠束的話題上,『膠束』是用來表達界面活性劑行為的現象,我們用下面這張圖來說明,首先我們先看最上面一根根像倒立的火柴棒的圖,往下圓形的地方代表親水性結構,往上直立棒狀圖型,代表親油性結構,當一開始把界面活性劑用很少的量投入水中後,因為水面的表面空間大,可以讓界面活性劑分子,一個個都立正站好。



當界面活性劑被持續的加入水中後,隨著界面活性劑的濃度變高後,界面活性劑分子無法繼續站在水面上(因為人太多沒有位置了),所以就會被擠到水中,如果濃度低的時候,它們就會到處亂游,隨著濃度變高後,就會在水中自己聚集成團狀,就像圖片中右邊的球狀圖,為什麼界面活性劑分子會自已縮成一團?這是因為它有各有一端是親水與親油的結構,在水中,因為水油不相溶,所以親油的那一端就會主動地靠近,把親水的一端面向水分子,於是就形成一個團狀結構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界面活性劑都會成球狀型態,它們會根據自己的身材,形成不同的樣貌,所以你可以看見下圖的各種形態樣貌。




所以我就簡單說,只要界面活性劑,就會形成膠束(微胞),透過這樣的研究,可以決定什麼樣的界面活性劑可以有什麼用途,也可以知道需要多少用量才能夠發揮它的特性。

因此膠束一詞並不是什麼黑科技或新科技,它已經被運用在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產品中有很久的歷史了,只是最近被刻意拿出來宣傳。

當然作為一款膠束水產品,其實也不是光光隨便添加界面活性劑就可以上市,基本上要先選用溫和型界面活性劑,並且透過科學計算,選擇適當的添加比例,能在清潔效率與溫和性間找到一個黃金比例,這樣才有可能做到使用過後不必清洗。

雖然這些產品都號稱洗後無需使用清水沖洗,但基本上還是使用後,用大量清水沖洗乾淨較好,特別是敏感性肌膚或受損肌膚,千萬不能使用後不沖洗,因為界面活性劑多多少少殘留在皮膚上,還是可能會刺激皮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