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談台灣醫美亂象
這期的康健雜誌直接道出現今的醫美亂象,對民眾來說醫美已經是非常生活化的一種商業行為了,因此從供需的角度來看,哪裡便宜哪裡去的趨勢就變成主導市場的主角了。
消費者不理性的行為也直接影響了醫生的專業與觀念,從很多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從事醫美的醫生很難堅持自己的專業與道德,之前在與一位內地的醫生吃飯時,他說:有些時候必須被歸類是患者,而不是消費者的人,他可以開一條20元人民幣的藥膏來解決他的問題,但是他診所的幕後老闆會不開心,所以他就必須換個方式,讓患者變成消費者,花更多的錢來解決問題,這讓他心裡很過意不去。
雜誌內還有篇是無具名的皮膚科醫師說:醫師應該從自己的專業來判斷走進門來的人是需要醫療?還是美容?而不是被消費者指揮著...
其實醫美本來是不同領域,只是透過行政的手段,將兩個不同領域的業務協調在一起,把以前診察諮詢的工作從美容師變成醫生,這對美容產業的意義是不同的,這代表美容產業是科學化升級。
培訓一位專業的醫生比培訓一位專業美容師難,從國家社會到個人家庭,所付出的成本與時間都非常懸殊,我不是說美容師不好或不值得重視,只是要強調專業分工,及彼此工作的特殊性,這樣不但可以長久的合作,也可以互相保有自己的利潤,社會很現實,大家每天睜開眼睛就是要想辦法經營,每一間醫美診所的經營難處我也都知道,只是既然花了那麼多成本訓練出來醫生,現在反而在跟美容師搶生存權?這有點大材小用,也失去醫生原本的天職、義務與責任。
雜誌裡說:現在全台灣只剩一科醫學專科,那就是醫美科(很諷刺的是,衛生署還沒有醫美科的相關管理條例及法律地位),其實我真的很擔心,將來我需要重症醫療時,我的主治醫師會不會因為利潤不好、風險高而放棄我?
如果醫生要以利潤為重的話?我覺得不如眼光就放遠一點,台灣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社會就在眼前,老幼醫療及照護未來都是金雞母,老了就會病痛或者需要安置照護,這塊餅很大,又可以發揮所長,其實國外很多財團都已經進入台灣市場找醫生合作及簽約了。
我個人認為醫美這塊領域還是留給整型外科醫師及皮膚科醫生,讓大家都能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發揮,當然也才會有合理的利潤及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