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皮膚美白 (一)

皮膚美白 (一)

(圖一)
圖一是從雜誌上掃描下來的內容,內容大致是說要美白要選對美白成份,才不會傷身破財又白忙一場,我看完後覺得內容編排的不好怪怪的,所以就雞婆來介紹一下美白的相關常識。


(圖二)
圖二是開放一般化妝品使用添加的美白成份


(圖三)
圖三自2010年10月19日起已開放, 改為一般化粧品

(圖四)美白作用機制示意圖
從圖四上的 A B C D E F 四個點來簡略說明
一般來說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引起黑色素大量生成的原因之一,因此防曬()就是第一道必須要去做的工作。
防曬不做,怎麼狂用美白產品都是枉然,並且要降低光照的機會及時間,否則做了一個冬天的美白,可能在一個下午就完全破功了。
再來是讓黑色素工廠( B )停止製造黑色素 ,目前衛生署所公告的美白藥物幾乎全部都是作用在此,透過這樣的機制可以降低黑色素的生成。
接下來就是去除已形成的黑色素斑點( C ),人體有快速生成黑色素的機制,但卻沒有辦法自行分解它,只能靠角質代謝慢慢的去除,然而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幾乎不為所動,因此使用去角質成分來加速去除角質的方式就是能快速去除斑點的方法(指在皮膚外用塗抹方式),常見的有化學性腐蝕法,及物理性剝除法。
在傳統的美白商品大多數就是利用這三種機制理論( A, B, C )來達到美白皮膚的效果,事實證明,這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圖一雜誌中將美白成份分級,分成基礎白、淨膚白、趨斑白、醫級白。

基本上我覺得分錯方向,我個人覺得『基礎白』應該是『防曬』,因為阻斷了通知工廠生產黑色素就不會持續讓皮膚變黑。

而常見的美白成份通通是『淨膚白』,這些成份的作用方是大多是干擾細胞內黑色素的形成,隨著黑色素的減產是可以提高皮膚的明亮度,因此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發現皮膚變白了,但這些藥物對那些已存在的黑色素斑點卻毫無作用,因此會發現皮膚雖然變白,但斑點卻一點都沒動搖。

至於『趨斑白』就是常見的角質剝離劑了,透過這類成份的作用,很明顯的就能去除已存在的斑點,但缺點是因為作用快速及違反皮膚生理,因此部份使用者會有副作用產生,例如:脫皮、紅、熱及癢等輕微到嚴重發炎的症狀。

而『醫級白』就是指對苯二酚、A酸與類固醇,所搭配起來的三合一美白藥膏,或者是單獨使用對苯二酚或A酸。(這只限定醫藥師才能使用)雜誌中在『趨斑白』中寫道對苯二酚(20 ppm以下)也是錯誤,這個部份是指,在添加熊果素時當中的對苯二酚不純物含量只允許接受的範圍是在20 ppm以內,一但超出還是要開罰。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目前已經有其它的理論被運用的化粧品商品當中了,首先介紹的是( D ),透過實驗證實Niacinamide可以抑制黑色素往外輸送,讓製造好的黑色素不會往角質細胞移動,因此就不會有斑點形成了。

大家都知道酪胺酸酵素是製造黑色素最重要的成份,因此科學家就思考,如果能讓原料缺貨,那麼就應該可以控制生產黑色素的公司無法生產,因此就把腦筋動到( E ) a-MSH(黑色素細胞刺激素),利用抗原與抗體的特殊專一性,製造出山寨版假的a-MSH(抗原)去搶著與抗體做結合,進而降低黑色素細胞活化酪胺酸酵素。(當肌膚受到外界刺激或是紫外線照射時,位於基底層細胞內的α-MSH 便會與黑色素細胞上的MC1-R 接受器結合,直接刺激黑色素細胞,活化酪胺酸酵素,開始分泌黑色素。)

(圖五)Alpha-MSH的美白機制

( F ) MITF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小眼球伴生轉錄因子)是內源性皮膚膚色的主要機制,抑制MITF的表現是已發現的機制,生物實驗證實,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黑色素的製造活動完全停止,因此理論上可以讓人類天生的膚色產生變化。

目前D, E, F這三種美白方式的理論市場上已經有這樣的化粧品添加成份在推廣中。

....待續
補充
最新須申請的美白藥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