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或口服(食用)膠原蛋白產品,能不能有美容護膚的功效?
2013/06/11 02:45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近期大陸的美容界及保健食品界發生了什麼事?
今天要談的主題是:
外用或口服(食用)膠原蛋白產品,能不能有美容護膚的功效?
或者可不可以補充人體內的膠原蛋白?
又或者可以幫助人體內的膠原蛋白合成?
還是說:可不可以提供更多的材料來提高膠原蛋白的合成率?
首先先介紹一下近期的事件來龍去脈
在大陸微博上有位冰先生在賣膠原蛋白的健康商品,他經常整理各國的文獻來說明及證實說:透過食用補充的方式可以補充體內的膠原蛋白含量,也具有美容護膚之效果,而且還能活化膠原蛋白的合成機制...等。
因此引起許多人的圍剿及謾罵
長期以來冰先生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看法,絲毫沒有退讓或被打倒,總是反覆著與大家爭論,不管你是生物學家或是大學教授,還是臨床醫生,通通不放在眼裡,始終來一個就抵抗一個,從未動搖過。
大致上大家持有的反對意見,不外乎就是...
l 消化系統會分解一切,分解完後的胺基酸並不會自動再回復成膠原蛋白之型態
l 胺基酸在日常的食物中就會有,根本不需要特別去補充膠原蛋白來作用
l 就算是小分子膠原多肽還是無法被人體用運,而且在參與膠原蛋白合成時,也派不上用場
l 還有各種其它動物物種與人類差異太多,從動物來源的膠原蛋白根本不適合
l 冰先生所提供的文獻並不入流,也就是說不是學術界認為有價值的文獻
當然反對膠原蛋白的理由還有很多,這些都是比較普通的基礎常識,因此最常被拿來反對。
各位一定會想?就算是這些事在網路上爭論,有什麼大不了的,台灣也常常有人說膠原蛋白產品無效,也沒什麼啊!我為什麼來要拿出來說?
其實各位有所不知啊!
這樣的爭論已經在微博上連續天天的一來一往交火中,直到上個月有一天,有位阿寶醫生突然冒出了一句話說:本人以燒燙傷醫生的專業發誓,這些賣膠原蛋白食品的人都是騙子,無論是外用或口服,通通是沒效的...
然後就被網友瘋狂轉載
接下來當天就又陷入支持與反對的混戰之中,當然冰先生又加入了這一場辯論了,於是一來一往之間啟發許多人的注意,這把火被央視看上了,所以央視就拿來大肆報導,不但採訪了膠原蛋白的廠商,也同時採訪了生物學家和醫生,於是兩方面的爭論更檯面化了,然後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所有賣膠原蛋白公司的股票都下跌了,許多人的身家一夜之間損失不小,引起更多人關切。
接下來阿寶醫生的工作醫院院長被官方媒體的人口頭勸告了,說希望阿寶醫生不要再亂講話了,不然就要他好看...
哪知道阿寶醫生跟我一樣白目,連名帶姓、單位職稱,通通把人家公佈出來,還連該單位也賣膠原蛋白產品的事都抖了出來,於是更火上加油,網友紛紛支持阿寶醫生....
當然結局是大家都沒事,沒幾天大家又忘了,股票又回升了
好了,我寫了這麼多就是有篇大陸的文章想推薦給大家,這篇文章寫的不錯,清楚的說明瞭為什麼食用膠原蛋白是沒有意義的,雖然這樣的文章台灣人也寫了不少了,但大多數還都只是寫到消化分解的這個部份而已。
假如你還有耐心往下看的話,那不囉嗦就開始吧~
為何膠原蛋白肽能成為保健品?
作者:三思逍遙(科普作者,醫學院副教授)
編者按:國內有一些收錢做研究的偽營養學家研究膠原蛋白肽對美容的作用,這些偽研究是依附于文中生物活性肽這個科學研究之中。當前,國內外的關於生物活性肽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人工降解食物蛋白質所產生的一些小肽,是否具有治療高血壓、殺菌或抑制細菌生長以及腫瘤治療,這些重大問題。不過,這些研究要想最終應用還需要等待漫長的時間。
此次網路上的膠原蛋白肽風潮,引發諸多辯論。相關行業,這幾天在媒體上奮起反擊。專業人員應該依循社會責任感,給大眾們一個交代,才對得起自己的學識和良知。
本文不涉及任何相關爭論,只想談談為何膠原蛋白肽能成為一種保健品?此前,筆者曾說過,保健品行業可以簡單分為兩類:純天然野生保健品,如被炒作到天價的蟲草等;緊跟科研前沿,擅長使用連自己都不懂的科技術語的所謂高科技保健品,作為資訊壁壘催眠消費者。筆者就曾陪老婆逛商場時被導購小姐糾纏,聽到她滿口氧自由基、抗氧化以及各種酶(酵素)等專業詞彙,實在忍無可忍地告訴她,筆者本人就是教生物化學的,但她顯然沒聽說過這門課程,瞪著無辜的大眼睛看著我。筆者只能悻悻地說,你背的這些臺詞估計正是筆者的同行所寫,但這同行實在是相當無恥,語罷拉著老婆迅速撤離。
欲深入瞭解肽類保健品的淵源,你需要先知道一個詞,生物活性肽。科學家很早以前在人乃至動物體內發現,氨基酸除了用於合成蛋白質之外,細胞也會用它們合成一些肽,這些肽有些來自單獨合成,有些則是簡單地將一個長長的多肽鏈,切割成短鏈。由於種種原因,科學家定義了最小蛋白質這個概念,以胰島素為標準,小於51個氨基酸的組合,一律稱為肽(多肽、寡肽)。事實上,多肽和蛋白質的分界線有時候並不那麼清楚,因此,即便在教材上,多肽和蛋白質兩個詞常混用。
事情的起源是,科學家發現,動物和人體中存在一些簡單又重要的氨基酸組合成的小肽,由於它們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因此被統一稱為生物活性肽。其中知名的有,谷胱甘肽,它僅僅由三個氨基酸組合而成。但它是細胞內非常重要的還原劑,保護我們免遭氧氣傷害。醫學生必知的一種遺傳性疾病——蠶豆病(民間俗稱胡豆黃),就是由於先天缺乏一種酶,以至於不能及時將使用過的谷胱甘肽還原,在吃了蠶豆後,大量氧化物質進入血液,這就成了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患者紅細胞被氧化劑傷害,最終大量破裂,引發溶血性黃疸,嚴重時會導致死亡。除此之外,我們身體中還有一些肽類激素,如大名鼎鼎的垂體後葉加壓素,僅由九個氨基酸組成。它不僅可以用來救命,目前也發現它和愛情的關係密切,是心理學研究中的明星肽。
這些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小肽(寡肽),理所當然地激發了科學家研究的興趣,然而要如何得到這些小肽呢?直接從生物體內分離純化或者人工合成,那是相當的不現實,技術複雜成本昂貴。在這個時候,食品研究領域因為其它原因,某些營養學家正在琢磨,將食物中的蛋白質,先預消化成小肽,以期降低過敏反應(食物過敏,通常是對食物中的某種蛋白質過敏),並且對本身消化功能障礙的患者,食用預消化的小肽,有助於幫助他們恢復營養供應,最終戰勝疾病。
於是,這兩個研究領域一拍即合,前者獲得了無窮盡的研究材料,後者則大大拓寬了的研究方向。數十年研究下來,自然也大有成果。但是要到商業上應用,恐怕還需等待。看看這篇,2011年發在Nutrients上的綜述性文章。《 Bioactive Peptides from Muscle Sources: Meat and Fish》(有免費全文下載),有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基礎的,瞭解相關領域的熱門詞彙,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找幾篇靠譜的綜述看看。
直接上結論吧。英文原文結論見後。
首先,當前研究的方向在抗高血壓、抗菌、抗腫瘤等非常重要的疾病領域,美容之類壓根上不了嚴肅研究的檯面。同時,作者明確地說,口服這些肽要起到作用,面對兩大障礙,一被完整吸收的效率(這一點頗有爭議,不同的實驗研究結果相差甚遠),二即便完整入血,血液中還存在專門降解肽的酶,這說明,身體並不喜歡血液中存在莫名其妙的肽。只要稍懂進化論,你就能明白,為何身體要往血液中釋放降解肽的酶,這就是為了對付來自消化道以及破碎細胞中進入血液的肽。免得它們惹出禍事,比如過敏,比如其它一些在身體看來很糟糕,而醫生可能希望發生的事,比如降血壓等,畢竟降血壓這等嚴重的事情,如果靠吃某種食物來控制,在身體看來那是相當的不靠譜啊,體內自有一整套控制血壓的辦法,雖然不是完全有效,但依賴于完全不穩定的食物來源的肽,那是瞎胡鬧。
總之,從食物蛋白質中獲取生物活性肽,經過數十年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同時,從技術發展上看,如今通過各種方法降解食物蛋白質獲取各種小肽的成本很低,效率也不錯。於是類似于膠原蛋白肽這樣的保健品就應時而生,相比起抗高血壓,這種很難被批准的功能,說具有美容效果,就簡單多了。美容這東西本來就難有標準,審批通過也很簡單,通過之後怎麼宣傳那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碼事了。
治病這事很嚴肅,證據級別要求很高,未來某一天,也許我們的確能享受到這些研究帶來的好處,但目前尚需等待等待等待。但保健和美容,沒有門檻,打打擦邊球,政府是不會管的,再加上GDP需求,不推波助瀾已經是為人民服務了。按保健品行業的規律,這類肽保健品,如果不出所料,接下來會越來越像仙丹,除非政府嚴加管制。
請記住一個常識,人體合成任何蛋白質,使用的是氨基酸,而不是小肽。這個基本原則,誰把它推翻了或擴展了,先請他出示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論文,或大報的頭版新聞,這種發現一旦被證實,那是一定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同時,不論來自何種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要想成為蛋白質的合成原料,就必須是標準氨基酸,經過多餘加工修飾的氨基酸是不行的。有人說膠原蛋白中有特別的,羥基修飾過的脯氨酸和賴氨酸,這是其它蛋白所沒有或少有的,因此即便是從氨基酸角度,吃膠原蛋白也是有用的。但是,對不起,這種對氨基酸的修飾和加工,都是蛋白質合成以後的事,很遺憾,這些經過加工修飾的氨基酸已經不能成為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了。所以,吃膠原蛋白(肽)反倒有南轅而北轍的可能性。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in food related diseases, such as card iovascular disease, diab etes, cancer and obesity has led consumers to demand food pr oducts that not only offer nutritional value but also functional and health benefits. Meat and fish derived peptides have been shown to exhibit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in vivo , along with antioxidant capabilities and other bioactivities such as antimicrobial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in vitro. In spite of this ; however, very few food products containing meat or fish-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s are available commercially, yet these bioactives harbor huge potential. For example, Katsuobushi Oligopeptide LKPNM, which is found in blood pressure-lowering capsules, is derived from dried bonito and converted to the active form by digestive enzymes following ingestion. The commercial chicken-meat extract known as “Brand’s Essence of Chicken” (BEC; Cerebos Pacific Ltd., Singapore) also claims to contain antihypertensive components. These two examples show the potential of fish and meat bioactive peptides for use as functional ingredients in foods. (重點)However, the ability of bioactive peptides to exert a physiological effect in vivo is dependent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peptide. This factor is dependent on the resistance of the peptide to hydrolysis by peptidases of both the intestinal tract and serum, and its ability to be absorbed across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 Therefore, when identifying bioactive peptid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at and fish-based nutraceutical products, this fac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
很棒的文章。那篇三思逍遙的文章也很棒。
回覆刪除謝謝教授鼓勵
刪除